当前位置:
首页 >
美国知识产权 >
美国商标 > 详细内容
- 中國企業要放手購買外國品牌-訪美科特勒營銷集團總裁 (3)
- 发布时间:2012/8/18 阅读次数:4393 字体大小: 【小】 【中】【大】
直接購買外國品牌是中國企業的營銷捷徑
科特勒說,很多中國公司都不重視市場營銷,也不重視品牌打造,隻甘心於埋頭給外國品牌公司做貼牌服務,說白了就是成為外國公司的一個生產車間,最后產品都得打上外國公司的標簽,結果是:雖然世界上到處都是Made in China的商品,但實際上中國公司也隻能拿到5%或3%的加工費,而絕大部分利潤都被外國品牌公司拿走了,更嚴重的是看不到中國的品牌。坦白地說,美國消費者不知道任何中國品牌,中國也還沒有真正有全球影響力的消費品牌。
面對這一嚴峻局面,中國企業該如何應對?科特勒說,中國企業有兩個選擇,從長期來看,就是全力打造自己的著名品牌,從短期來看可以直接購買美國品牌。塑造一個品牌耗時耗力,在美國,要塑造一個品牌,至少需要5千萬美元,而且需要很長時間。所以科特勒特別強調后者:中國的全球化最好通過並購來實現。這是培植品牌的捷徑(當然,像中海油那樣的戰略領域的並購除外)。中國企業不應該光想著把自己的品牌推向世界,還可以考慮通過並購成為國外品牌的主人。品牌的所有權很重要。去買一個品牌總比自己去一點點培養要容易。中國企業有足夠的資金做到這一點。“所有權就是力量!即使是美國品牌,但中國人擁有它的所有權,賺錢就是了,不是很好嗎?!”
科特勒舉了一個服裝企業的並購例子。Esprite本來是一個在美國行將就木的服裝品牌,但后來被一家中國香港的服裝企業收購,結果起死回生,一躍成為許多亞洲年輕時尚女性喜歡的服裝品牌,后來該品牌又打回了美國市場。“其實美國有很多品牌,由於市場過度飽和而正在等待出售,中國企業應該瞄准機會大膽出手購買”。
科特勒告訴記者,遺憾的是,一些中國企業在國際並購上還是不夠大膽。比如,他的一個客戶是上海最大的洗衣機公司,他花了一年時間試圖說服該公司收購美國家電巨頭美泰克公司(Matag),但結果他的建議未被採納。“海爾未能收購美泰克,也是一個很大的失誤,海爾當時應該出更多的錢!”
為什麼中國企業在國際並購上放不開手腳呢?科特勒的解釋是:許多中國公司在國際並購上有一種畏懼心理,認為即使把外國品牌買過來了,也沒有足夠的實力來進行管理。“我的建議是:不要管理!買過來,擁有它們,然后讓美國人去管理,中國人賺錢就是了!”科特勒說,廣州珠江鋼琴廠就是一個典型例子。它們在美國市場上做得很好,在保留珠江商標的同時,新增了具有美國現代家具設計風格的Herman Miller品牌,收購了德國露迪斯海瑪(Rudisheimer)品牌,然后雇用了一個美國管理團隊和技術支持人員,讓美國人來為其進行品牌管理。說到這裡,科特勒感嘆道:“中國真的需要更多這樣的品牌並購!”